Login

135-268-41588cq9@dysw1.com

  1. CQ9电子 > CQ9电子新闻动态 > 公司动态

各品牌智能手机发展大模型技术创新大竞合AI手机元年即将开启?

作者:小编 日期:2024-08-23 10:33:24 点击数:

  各品牌智能手机发展大模型技术创新大竞合AI手机元年即将开启?自2022年11月ChatGPT面世以来,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已经席卷全球,成为各国科技领域角逐的焦点。近期,三星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旗舰设备Galaxy S24系列,产品着重提及了“AI手机”的概念,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成为长期产品战略不可或缺的元素。不止三星,在智能手机界,AI被提起的几率也越来越高,华为、小米、OPPO等新机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AI功能。当AI大模型成为生产力后,各个智能手机品牌纷纷加入这场技术内卷的竞争中,尝试挣脱地心引力,解开生产力的桎梏,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,为2024年开启“AI手机元年”敲响序曲的钟声。

  2007年第一代iPhone的发布,拉开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时代的序幕,手机的功能属性和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地位被重新定义。之后,虽然智能手机拥有了更大的屏幕、更好的影像、更快的速度、更多样的功能……但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令人眼睛一亮的颠覆性创新。虽然手机厂商们已经使出浑身解数,狂卷硬件、性能和价格,但用户的换机周期还是越来越长,因为对于相当一部分用户来说,手机的性能已经是“超需求供给”状态了。在此背景下,AI应运而生,手机厂商们自然十分期待能够借助AI大模型,为手机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可能CQ9电子平台,来激发消费者的换机。中国的智能手机品牌也开始前赴后继奔向AI大模型,致力于重新定义智能手机。

  2023年8月,华为宣布HarmonyOS 4系统全面接入盘古大模型,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。华为语音助手小艺融合了盘古自然语言大模型、盘古视觉大模型和盘古多模态大模型,首批支持机型为Mate 60系列。

  2023年10月,小米宣布自研AI大模型已经接入小米澎湃OS,这一系统将承接小米集团未来的新战略。目前,小爱同学已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,拥有了文本创作、AI扩图等能力,这些能力在小米手机14系列已有体现。

  11月,vivo正式发布自研大模型矩阵蓝心大模型(BlueLM),包含十亿、百亿、千亿三个参数量级,并推出基于其打造的功能应用“蓝心小V”和“蓝心千询”。11月13日,vivo又发布了首款AI大模型手机X100系列。

  而2023年11月16日,OPPO宣布在最新发布的ColorOS 14中,内置了安第斯大模型(AndesGPT),该模型包含了从十亿到千亿不同参数规模的多种模型,并将与自研的潘塔纳尔智慧跨端系统全面融合。

  荣耀的大模型虽然还没有正式揭开面纱,但据荣耀公司CEO赵明的“剧透”:荣耀即将推出自研AI大模型和全新云服务,在即将发布的荣耀Magic6上用户就可以体验。

  手机与大模型结合的热潮,源于当前手机市场面临着硬件发展的瓶颈,导致各家产品在功能和设计上趋同化严重。在软件层面,近年来并未涌现出新的杀手级应用或引人注目的使用场景。因此,手机与大模型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迎合,为产品提升竞争力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,也为智能手机进化成为全能超级助理的道路添砖加瓦。同时,大模型的技术赋能下也带来了影像、操作、文生图等全方位的升级。中国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通过卓越的技术整合能力,不仅让手机AI性能的增强不再局限于硬件层面的提升,更通过软硬件的深度融合和优化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飞跃。

  2023年以来,AI大模型堪称“科技顶流”,目前国内已经是“千模大战”的态势。但大部分大模型都是云端调用的,为什么手机厂商一定要开发端侧大模型呢?这是因为相对于云端大模型,端侧大模型在很多场景下会更便捷、更安全,也更便宜。目前调用一次云端大模型的平均成本在1.2分~1.5分人民币。拿vivo举例子,如果vivo的3亿用户每天每人调用10次,每年的成本就会超过100亿元人民币。这部分成本长期由手机厂商负担并不现实,但由用户付费则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使用意愿。

  除了成本,还有安全的问题。用户手机中有大量隐私数据,如个人信息、金融信息、照片视频等,很多用户不愿意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。因此,更好的解决方案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,来选择云端还是端侧。比如,个人信息、金融数据、相册、输入法等与隐私相关的会放在端侧,知识查询、写作建议、文生图等用户经常使用的简单任务也可以放在端侧,而对于那些涉及复杂和实时性信息的操作,再去调用云端的能力。

  但即使这样,AI大模型依然很贵。大模型是硬科技的赛道,研发投入和研发难度跟通信、芯片是同一个级别的。首先是大模型训练的算力成本,每年十亿级别的投入是基础;其次是人工成本,AI研发工程师的年薪基本在7位数,公司承担的人工成本至少要乘以2,一个千人研发团队的人工成本一年至少20个亿。布局比较早的手机公司已经做了五六年,两三百亿元的投入是不在话下的。随着美国针对芯片的禁令升级,目前已经很难买到训练大参数模型用的GPU芯片,即便存量英伟达GPU的市场溢价已经翻了两倍,依然是有价无货。芯片的供不应求更是提高了AI模型的成本价格,为手机厂商研发新手机带来困难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虽然厂商纷纷布局大模型,但真正将其装进手机并非易事。因为大模型的参数量对应着大模型能力的体现,目前云端的大模型参数量已达千亿级别,而手机端最高参数规模仅为70亿。参数量是当下大模型中最重要的指标,参数量越大,大模型能力越强。但参数量越大的同时代表着对算力、芯片、存储和电源等配置的要求也就越高,而手机的承载量则相对固定,不可能同云端参数量一样无限扩容。

  对企业来说,即使70亿的参数量,也需要通过提升配置,压缩内存来缓解运行压力。现如今荣耀Magic6已经没有8G的运行内存,实际上,要保持低功耗、高效运算,就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来保证体验。对OPPO公司来说,70亿参数大模型正常的模型大小是28GB,为了真正在端侧部署,OPPO对模型进行压缩和轻量化,最后压缩到最小的3.9GB左右,无论是存储还是内存占用都是这个量级。虽然AI在手机端的应用刚刚起步,大模型与手机的融合,以及AI原生应用的开发等问题仍待解决,但业内仍对其寄予厚望。

  虽然手机大模型的使用还处于新生阶段,但新的功能将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开发出来并持续完善。AI大模型只是智能手机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,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,而且会是软件、硬件和应用的融合。大模型不可不做,但仅仅押宝人工智能大模型也是不够的。2024年,AI可能成为手机新的卖点,尤其是手机的社交价值功能呈现方面,将有更多的故事可讲。对于手机厂商而言,AI大模型是公认的未来发展赛道和方向,尽管现在AI在智能手机终端的应用仍较为初级,但未来的普及和推广仍值得期待。

  手机是一个算力平台,它要承载未来互联网的千模百态,需要把AI往基础性、平台性、系统级发展。2023年下半年手机的创新速度在加快,周期在缩短,这将会刺激2024年行业发展,制造商、供应商的合作伙伴也将会加大技术投入,对于消费者而言,手机AI的推出,平台与AI的模式重构操作系统,能够让消费者看到这种趋势和变化,也将给产业带来更多机会,形成正循环,对于中国的手机出口和全球化也是一个全新的机会。AI手机是大势所趋,在不远的将来,AI也会落地手机为用户带来更为智能的交互体验,后续各终端手机品牌有望持续升级AI应用体验,促进智能手机往智能2.0时代升级。

  AI的时代真真切切地已经来到,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手机厂商跟上脚步,未来“手机+AI”将会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,人们也将切实感受到AI给生活带来的便利。当以后手机厂商们提及到AI的时候,不再是一个营销的话术或者简单套用一层AI外皮的功能。建立真实可用的AI大模型并且不断优化,让AI变得更智能,同时将AI与用户体验和需求紧密结合,这才是每个厂商应当致力达成的目标。同样,期待在2024年手机AI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惊喜,实现AI为每个手机使用者提供更便捷的体验。


随便看看